身心关联的科学文献
心理问题对身体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而心身关系论一直是哲学、心理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
以下是关于心身关系论的一些科学文献介绍:
一、《心身疾病需要心身同治》
作者陈福新,2019 年发表于《家庭医学:下半月》。文献指出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理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病的诱因之一,也是促进、加重病情的因素。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治疗。
二、《试论悲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作者周州和张永华,2024 年发表于《浙江中医杂志》。该文献主要论述了心身疾病与情志之悲的密切关联。“悲” 可引发多种心身疾病,既是致病因素,又能促进某些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发生。其致病病机为易致人体气血阴阳逆乱,悲伤脏腑。同时,“悲” 作为许多心身疾病的症状表现,不同表现的 “悲” 有助于识别疾病病机,也可成为治疗心身疾病的方式以及预后转归判断的要点。心身疾病初愈后,戒 “悲” 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三、《中医学对心身关系的传统认识》
作者王志红,2023 年发表于《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心身关系” 在中医学中一般称为 “形神关系”。形指躯体形骸,神指精神心理。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深入探讨了 “形”(身)与 “神”(心)的关系,形成了关于心身关系的传统认识。中医学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一体、形神一体。在中医学视野中,人乃 “形与神俱” 之生命体。
四、《心身关系论对身心健康问题的影响探析》
作者夏秀娟和霍涌泉,2019 年发表。该文献指出心身关系论在理论上是整个心理学的研究基石问题之一,对心理学理论大厦的形成具有支柱性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对心身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态度和行为应对方式,特别是身心保健和心理素质建设问题。文献论述了笛卡尔心身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及具身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作用。二元论信念可能导致对身体健康问题的不重视和有害健康行为习惯,但也可利用二元信念激发个体改变心身关系以应对创伤性经历。唯物主义一元论对健康有积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一元论强调气是宇宙本源,持整体养身观,提倡形神共养、共调。具身论认为身体直接参与认知,身体塑造认知,环境塑造身体,身体、认知与环境一体化,身体在认识世界中起基础性作用。从二元论到一元论再到具身论,身体的地位逐步提高,心身关系由离身走向具身,对形成重视自身健康的行为文化具有实践价值5。
五、《Mind-Body Entanglement: Theory and Therapies》
作者为 Pierre Uzan,2022 年出版。该书提出了一种解决心身问题的全新方法。它从个体的身心统一概念出发,认为使这种统一成为可能的是广义的纠缠关系,这种关系将人的主观体验与身体功能以特定方式联系起来。该书不仅为长期以来关于心身关系本质的哲学辩论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基于广义纠缠概念的视角转变,为探索整体健康方法提供了可能,例如可以解释身体记忆的存在,并更好地理解内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促进身心疗法的发展。它还为精神障碍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自我疗愈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学生、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具有吸引力 。
六、《论斯宾诺莎 “心身关系论” 和熊十力 “体用论” 的超越》
作者孙卓,2019 年发表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该文献探讨了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对斯宾诺莎心身关系论和实体论形成的铺垫作用,斯宾诺莎以批判的方式继承了笛卡尔的合理要素,拓展出心身关系一体两面的理论,该理论更具系统性和详细性,展现出理性价值。此外,文献还讨论了熊十力体用论的架构与身心关系论的契合,呈现了身心关系体用的现实实践超越 。
七、《Body and mind: two sides of one coin》
作者 Cordelia Schmidt-Hellerau,2019 年发表于《The Scandinavian Psychoanalytic Review》。作者从身体如何影响心理的反向角度阐述了一元的心身理论,认为身体和心灵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是具有不同的表征组织。这一观点与弗洛伊德 1915 年对驱力的定义(身体对心理的需求)相关,也为阐述一种保护性驱力及其在心理生活中的特定观念开辟了有趣的视角。通过比较性驱力和保护性驱力与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揭示了保护性驱力的一些特定特征,这些特征被认为是心身疾病患者的特征。作者还以法国的驱力概念和巴黎心身学派的理论框架为例,说明她的概念在理论、临床和技术上都为该学派增添了重要维度 。
八、《A Physically Grounded Theory of Mind-Body Interaction》
作者 Kathryn Blackmond Laskey,2019 年发表于《Activitas Nervosa Superior》。该文献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的身心相互作用理论。主流认知科学的经典唯物主义世界观将我们的心灵视为被动的旁观者,看着我们的身体执行其内置程序。然而,这种观点似乎与我们的自由意志体验相冲突。Henry Stapp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量子理论为拥有自由意志的有意识主体理论提供了基础。本文介绍了大脑如何利用量子理论实现有意识的意志行为,并讨论了对该理论进行实证评估的途径 。
九、《维特根斯坦论心身平行论》
作者 P.M.S. 哈克、张学广和徐皓乙,2024 年发表。维特根斯坦在关于心理学哲学的评论中批判了心身平行论,认为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与人的心理现象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从大脑的生理变化中无法找到心理现象的有意义表征。使心理现象变得可理解的,与其说是某些大脑生理过程,不如说是它们形成的环境和历史。他的这些洞察可能颠覆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和实验心理学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 。
十、《Mind/Body》
作者 Simone P. Fullagar 和 Weili Zhao,2021 年发表。该文献指出,心身二元论是西方思想中最麻烦的问题之一,因为它与其他等级关系如男性 / 女性、文化 / 自然、理性 / 情感、白人 / 黑人等纠缠在一起。后人类主义、女性主义和去殖民化的认知方式邀请研究者超越二元思维中简单地重新评价 “身体”,通过打破规范化的权力关系并追求不同的思维、感受和认知实践。情感困扰、不平等和社会苦难的表现被配置为心理问题。关注身心体验 “所做的” 以打破二元论可以涉及一系列研究实践,使研究者适应超越表征意义模型的更多人类关系的具身物质性。用各种身心关系进行思考和写作可以使读者摆脱痛苦的个体化。正如 Simone 正确观察到的那样,语言在消除心身二元论方面可能存在局限性 。
心身关系论在不同文化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和差异?
一、德法哲学中的心身关系
二、中医药文化中的心身关系
三、日本文化中的心身关系
四、西方认知科学运动中的心身关系
综上所述,心身关系论在不同文化中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和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身心本质、关系以及健康的不同理解和认知。
推动心身医学的跨学科研究
心身关系论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哲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未来的研究可以推动心身医学的跨学科研究,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教育学可以借鉴心身关系论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培养,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医学可以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