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眠的案例
心理学实战案例展示(用于同行参考)
心理问题的影响非常深远和广泛,为唤醒大家对心理问题的重视,促进该行业的良性发展,特展示本平台的各种真实案例,供心理学专业人士阅读和参考。
一、案例内容(引用自用户提交的真实反馈,并同意发表)
“根据《2024 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有 59% 的人存在失眠症状, 我也曾是其中之一。
2020年,第一次疫情期间,从第十天开始,我连续七天七夜无法合眼,严重失眠,同时伴有躯体化症状,心跳急速且平缓,时常感觉心脏都要蹦出嗓子眼儿,偶尔眯几分钟,立马就被某个声音或者是自己的心跳惊醒,整个人憔悴不堪,像掉了魂一般。
但是,我各种催眠曲和药品,试了个遍都没有任何作用。
没有办法,我只能带上三层口罩去看中医,吃了中药能睡,但睡眠很浅,依然容易惊醒,心跳加速的情况还会时不时的出现,常常一两点钟还无法入睡。
吃了一个半月中药,医生见病情没有更大的转变,便让我先停一段时间。三个月后又去吃了一个月的中药,症状依然没有变化。我也失去了继续治疗的信心。
刚好此时,我的三叉神经痛发作了,我又去医院开西药,医生听说我失眠,便给我开了安定的药物。说实话,吃了确实能睡着,但我的内心对西药有着本能的排斥。因为我认为,它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我不想自己从三十多岁起,就要用药物控制睡眠。所以,医生开的安定药,在吃了两个月后,我就强行停了。停药之后,又开始无法入眠。
因为睡眠不好,更加加重了我三叉神经的剧烈疼痛,2021年8月,在几种病混合发生的情况下,我进入了平台学习心理学。
而相比号称“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经痛,对我来说,失眠问题就变成了一件完全微不足道的小事,所以,我也就没有特意针对失眠去做心理探索。
而我在按照辅导老师指导的流程,用了一个星期的各种心理工具后,对身心健康的改善有了很多的良好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我晚上早早就能入睡了,而且还能够进入深度睡眠。这对我来说是一份意外的惊喜,收获非常大。
在半年后,我基本再没有失眠过,心跳加速的情况也逐渐消失。到现在,我只要想睡,十多分钟就会睡着。
失眠看着是小问题,但长期的失眠也会导致身体躯体化症状,一定尽早要加以重视,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
特别申明:
本平台专注于提供心理层面的服务,旨在为大众提供心理上的各种支持和陪伴以及正向的引导,让大家学习和掌握处理情绪问题、人际关系、应对压力等“自我探索”和“自我提升”的自我心理建设方法,帮助用户改善消极思维模式,缓解负面情绪,消除心理困扰,增强心理韧性,提升心理适应能力等。
但本平台服务不涉及任何医疗行为,不进行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干预,可以辅助大家在专业医疗建议下进行心理调适,但不能替代医疗诊断与治疗。所以,若您有医学临床诊断需求,如身体不适需要判断病因,或心理状态异常需要专业医学评估;有药物治疗需求,如需要药物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有物理治疗需求等,请务必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具备执业资格的医生帮助。
二、各种专业文献:
冥想作用的科学文献 (点击进入查看)
身心关联的科学文献 (点击进入查看)
三、案例的意义和价值:
1、个人健康和成长层面
1.1科学新路径指引:
为饱受身心健康折磨的人群点亮希望灯塔。揭示心理干预的巨大潜力,让大家认识到除依靠药物外,调节心理状态、缓解压力情绪同样可为改善身心健康开辟蹊径,鼓励大家勇敢尝试新方法。
1.2重塑大众观念:
打破大众对健康问题的单一维度和固化认知,以往或轻视或仅依赖药物解决,促使大家重视心理健康,主动关注、防患于未然。
1.3提供参考借鉴:
讲述者为解决问题尝试的多种途径,为同样深受困扰的人群提供了一份参考攻略,使其能从对方的成功与失败中汲取经验。让大家明白,有问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主动的面对和处理问题。
2、心理学实践拓展层面
2.1心理研究样本补充:
为心理学研究领域提供珍贵一手资料,深入剖析心理因素如何影响身体机制。助力科研人员精准探究情绪、压力、认知模式等与身心健康的关联,推动心理学理论发展,为开发更精准有效的心理干预技术筑牢基础。
2.2心理服务模式创新:
验证专业指导下自助式心理援助的可行性,平台辅导老师流程引导搭配个人自主运用心理工具,实现身心健康改善,为心理咨询从业者优化辅导方案开拓思路,强调个性化定制、引导用户自主参与到心理调节中的关键作用,提高效率。
2.3推动行业发展:
凸显出心理学在身心健康领域的潜在价值,为心理学从业者及相关机构提供了真实的实践案例参考,激励他们深入研究心理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心理干预手段,从而促进整个心理行业的发展壮大。
3、社会公共健康层面
3.1健康科普宣传:
借助讲述者真实经历,生动形象地向社会大众普及失眠危害、引发公众对睡眠健康关注热潮,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促使更多人养成良好睡眠习惯,营造关注睡眠、重视健康的社会风尚。
3.2医疗资源合理调配:
若心理干预改善身心健康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可有效分流大量轻症患者,使其无需频繁奔波医院、过度占用医疗资源,缓解医疗机构压力,使医疗资源得以精准投向重症疑难病症,提升社会整体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公共健康服务均衡发展。